餓了么集團第一階段的智能調度研發已取得進展。據他介紹,最新一代的智能物流5.0,在此基礎上實現 “全城調度”,大大降低騎手返回商圈的空駛率,返程成本平均降低62%,騎手收入穩步提
時代周報記者 陸一夫 發自北京
外賣戰場的競爭遠未到終局,但事情卻在起變化。
2017年8月24日前,餓了么與百度外賣宣布合并,合并完成后,百度外賣成為餓了么的全資子公司。百度外賣仍以獨立的品牌和運營體系發展,餓了么與百度外賣以強強聯手的姿態狙擊美團外賣。
百天之后,雙方交出了第一份成績單:餓了么和百度外賣的物流技術研發團隊已經進行了深度融合,并共同研發出一系列成果。
國內互聯網公司不乏合并的案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司之間合并所帶來的陣痛正在減少,甚至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裁員行動。在餓了么與百度外賣合并百天后,百度外賣的技術骨干不僅都留下來了,而且百度外賣的管理層人員也基本保持不變。
但這并不意味著雙方已經實現融合。今年10月以來,餓了么和百度外賣在國內的部分城市代理商出現反彈,抗議餓了么以直營的模式逐步取代原有的代理制。目前餓了么CEO張旭豪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如果代理商做得好,直營就退出;如果代理商做得不好,直營團隊可能會進入。
距離雙方合并至今已過百日,但市場的形勢卻發生劇變。一方面,餓了么與百度外賣合并后仍未完成真正的整合,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實現融合;另一方面,美團點評完成了新一輪融資,在推進外賣業務的同時大舉進攻移動出行市場,將邊界推向泛LBS領域。
在張旭豪看來,餓了么的終局并不僅僅是外賣市場,而是包括本地生活消費品的配送,成為線上和線下的連接器,即OMO(Online Merge Offline)。有鑒于此,早前餓了么和百度外賣聯合發布了“未來物流”戰略,將即時配送作為餓了么未來的落腳點。
張旭豪表示,如今外賣配送已經從勞動密集型的驅動模式轉變為以技術來驅動的高新技術行業,未來餓了么關注的不僅是規模,而是效率為先。不是靠管理的優化,而是靠科技的創新來大幅提高配送效率。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餓了么的“未來物流”戰略分為智能調配、人機配送和無人配送三大階段性目標,目前已經完成第一階段。張旭豪亦多次強調,物流是餓了么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而且只專注于將食品和其他物品快速交付給消費者,“目標是在半個小時之內”。
一步步解決整合難題
在宣布合并后,餓了么和百度外賣首先在人員和架構整合上實現協調,目前百度外賣的技術團隊基本保留,鞏振兵和魏海分別擔任百度外賣董事長和CEO。而北京和上海雙中心各司其職,前者負責醫藥健康板塊、物流改造、新零售落地等核心研發,后者負責供給端品牌入駐、提升配送效率等核心問題。
但這只是整合過程里的第一個階段,城市代理商和區域直營之間的沖突接踵而來。今年10月,餓了么將部分地級市由城市獨家代理商模式轉為總部直營,并通過各地區渠道經理以電話的形式通知部分獨家代理商。
與此同時,百度外賣的代理商也同樣遭遇類似的情況。對于代理商的訴求,張旭豪回應稱,不同的代理體系有不同解決方案,餓了么的核心目的還是促進整個集團的服務和優化,遵循服務品質和市場份額優先的原則。“如果代理商的水平很好,直營團隊就讓位;但如果做的不好,餓了么會收回來自己做。”
按照張旭豪的規劃,餓了么和百度外賣的代理商以后資源共享,會爭取“在公正的原則下,合理分配資源。只要是合情合理、公平公正的需求,我們會給代理商應有的補償。”但同時他也表示,對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們一定不會在壓力下妥協。”
雖然人員整合已經完成,但由于百度外賣的品牌只有18個月的使用期,這意味著餓了么仍需為將來作考慮。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餓了么有意啟用雙品牌戰略,其中百度外賣在白領市場的運營能力較強,張旭豪有意讓其繼續定位中高端市場。
事實上,對于餓了么而言,百度外賣的品牌和團隊并不是收購的最終目的,張旭豪更看重的是這筆交易所帶來的流量和技術支持。據媒體報道,餓了么收購百度外賣的總金額為8億美元,除了5億美元的出售金額外,百度還提供了價值3億美元的流量入口,包括手機百度、百度糯米、百度地圖等。
在外賣市場的下半場戰斗中,流量是其中一個影響戰局的勝負手。此前美團點評副總裁兼外賣和配送事業部總經理王莆中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對比中美的情況來看,國內的外賣市場滲透率并未達到極限。“未來外賣滲透率的增長,3年至少有3倍以上的空間,當然餐飲本身也在增長。線上化率會越來越高,我認為會接近95%。”
因此,百度的代理商問題并不是餓了么當下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更何況從代理商制切換至直營制已是大勢所趨,在早期的三四線城市競爭中,百度外賣的策略是將多個城市的地推工作交給代理商,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快速擴展市場,但代理制的問題在于難以實現精細化運營,甚至可能出現餐飲安全事故。
差異化競爭
餓了么與美團外賣的戰爭將是一場持久戰,雙方都早已著眼于未來,將更多的戰線推向其余的領域。
此前美團點評完成了新一輪40億美元融資,并將在人工智能、無人配送等前沿技術研發上加大投入,進一步推動各條業務線的進擊。值得一提的是,美團點評近期還調整了業務架構,特別成立了大零售事業群和出行事業部,正式殺入新零售和移動出行領域。
在王興看來,美團點評之所以進入網約車領域,因為這是基于位置的服務(LBS),“美團的業務特征很大是和位置相關的。”目前美團點評在南京上線了網約車服務,在成都也開始試水分時租賃,同時王興也是摩拜的投資者之一,不排除摩拜和美團會實現相互打通的可能性。
但餓了么與美團點評的情況卻大不相同。張旭豪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餓了么是一家專注的公司,核心價值在于即時配送,這也是餓了么未來業務延伸基礎,其他諸如到店服務等等,不是目前餓了么考慮的業務范圍。
于是OMO(Online Merge Offline)成為餓了么的下一個落點。張旭豪表示,未來10年,人工智能和OMO是互聯網行業乃至社會經濟發展的兩大機會點,即時配送是其中最大的應用場景之一。人工智能和OMO的浪潮,將推動即時配送發展成繼商家自配送、勞動密集型配送平臺后的“3.0形態”—技術密集型配送平臺。
張旭豪表示,“未來物流”的三大階段性目標,即智能調配、人機配送和無人配送。據其介紹,餓了么集團第一階段的智能調度研發已取得進展,最新一代的智能物流5.0,在此基礎上實現 “全城調度”,大大降低騎手返回商圈的空駛率,返程成本平均降低62%,騎手收入穩步提高。
“我們每天訂單數量超過3000萬單,用戶數超過2.6億人,相當于每5個人就有1個人用過餓了么點餐。”張旭豪也談到了其他業務的未來,“我們也配送本地生活的消費品。我們的目標就是‘everything 30’”(三十分鐘里搞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