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英博物館將自己的文創生意做到了中國,他們的網店近期在國內網購平臺上正式上線。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大英博物館店鋪粉絲數已經超過13萬,而且大部分產品被搶空。網友們戲稱大英博物館搶了國內網紅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生意”,要知道,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業,在2017年產品銷售額就超過了10億元。其實,類似的網紅博物館還有不少,這背后也折射出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追求,以及博物館經營策略的轉變和方向。
傳統文化在最近幾年的時間里一直在不斷走紅中,人們觀看著各種各樣的古裝劇,關注著快要失傳的傳統技藝,注目著背后蘊含歷史滄桑的國寶,喜愛著獨具中華特色的文創產品。猶記得當初“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等各路萌系路線產品,使600年前的歷史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年輕姿態走進了如今年輕人的生活中,傳統文化也以新的形態得到了傳承。
博物館的經營問題一直是存在的,公立博物館靠政府支持,私人博物館靠個人腰包,主要活動也就是辦展覽。而近些年,博物院在經營方面也開始尋找新的出路,2016年5月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下發《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后,國內各大博物館都在探索自己的文創產品開發之路。在這之后,國家也一直大力支持盤活文物資源,今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并強調“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對于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具有重要意義。要把確保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聚焦文物保護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強制度設計和精準管理,注意盤活文物資源,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如果在文創領域獲得成功,公立博物館可以大大減輕政府負擔,同時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而私人博物館也可以增收,從而保證博物館的良性運營。
當然,一旦大家都如是做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今博物館的文創項目同質化嚴重,創新力度完全不夠,甚至出現了版權問題。其實文創也是需要品牌意識的,就像北京故宮博物院,它的文創產品深入人心,才能火爆網絡和市場。(朱匡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