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便利店的投資熱潮,從今年的夏天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11月1日,即時便利消費平臺“猩便利”宣布獲得3.8億元A1輪融資。此前,哈米科技、果小美、領蛙等一批無人貨架便利貨架都已經在最近半年內獲得融資。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無人貨架累計投資金額已高達30億元。
顯而易見的是,資本方從青睞無人便利店延伸至無人貨架,背后映射出投資方對于無人零售前景的看好。經過幾個月的狂熱,無人零售成為了如同共享單車一樣的新風口,同時由于無序競爭和缺乏統一安全標準,市場出現一片混亂,行業規范呼之欲出。
11月3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在重慶舉行的2017中國零售創新峰會上發布《無人值守商店運營指引》(下稱“《指引》”),這是無人零售領域公布的首個規范標準,也意味著這一新興業態將告別“野蠻生長”階段,或迎來新一輪行業洗牌期。
監管邏輯
早在一個多月以前,商務部發言人就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態,無人值守商店是商貿流通領域從需求側的角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益嘗試,能更好滿足個性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為了鼓勵相關業態,商務部還將適時發布典型案例,引導廣大零售企業加大先進技術的應用。這也是國家部委首次明確支持無人值守商店業態發展。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彭建真介紹,今年9月7日,受商務部委托,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組織了部分零售企業在商務部召開了無人值守商店發展情況座談會,隨后組織了歐尚、天虹、蘇寧、居然之家、易果生鮮等5家已落地運營無人值守商店的零售企業組成起草小組,開始了《指引》的起草工作。
談及指引制定的初衷,彭建真向記者表示有三大緣由:首先是受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所托,希望能出臺相關政策以規范蜂擁而至的零售企業;第二是由于無人便利店的運營方不光是傳統零售業者,更多的是來自純技術出身的入局者,他們對于食品安全、流通規范、價格法等法律法規并不一定很了解,因此出于保障消費者權益的角度,協會起草并發布了這一規范。
“第三點其實是從企業自身角度出發,無人零售在擴張過程中會遇到非常多障礙,最大的障礙就是企業不知道應該向哪個部門去申請許可,如果擺在街邊,有可能城管會把你的盒子收掉;如果放在小區里,業主不同意的話,則完全可以把它拆除。我們想通過無人值守商店標準的發布,更好地幫助企業去跟相關部門溝通。”彭建真說道。
不久前,上海的無人面館因涉嫌超范圍經營被監管部門要求暫停銷售,事實上不少無人便利盒子也因資質不明、違規建筑等問題被陸續叫停。繽果盒子CEO陳子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坦承,在落地過程中,因政策不明確碰過不少釘子,甚至遭到城管的調查。
記者翻閱《指引》發現,文件主要明確了無人商店運營主體需要具備的條件、商業模式、商品管理及售后服務等幾大方面,其中有關“安全”的內容占據了非常多的篇幅。不過彭建真也坦言,指引畢竟不是強制性的法規制度,主要起的作用是讓備案的企業,日后在相關政策協調、行業研究等工作中獲得更多參與機會和話語權。
大象VS螞蟻
目前,無人便利店的運營方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以高鑫零售、天虹百貨、蘇寧等為代表的線下零售巨頭,另一派則是來自于中小科創公司,如繽果盒子、F5未來商店、EasyGo等為代表。
今年7月,居然之家在北京開出了首個無人便利店EATBOX,經過3個多月的運營,北京居然怡食家超市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安利英告訴記者,目前店面日均收入在1000-1300元,毛利在30%左右。在安利英看來,無人便利店得以高速擴張,關鍵在于其商業模式相對簡單,能夠快速復制,其次是市場體量足夠大,人才儲備充足,資本也相對充裕。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目前中國連鎖品牌便利店行業增速達13%,市場規模超過1300億元。與傳統便利店相比,無人便利盒子只需要占用18-30平方米的面積,鋪租成本較低。北京函數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趙亮向記者表示,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無人店的人工僅為傳統店的1/8或1/6。
在趙亮看來,無人便利店與傳統便利店之間并不是取代關系,無人零售真正的競爭對手是散落在城市角落、數以百萬計的夫妻老婆店。“我們是純互聯網背景,最終目的也是要賺錢,所以我們要力保80%以上的單店盈利,優化成本結構和把商品的毛利做高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安利英認為,目前入局者跑得最快的是創業公司,這和店鋪選址、供應鏈管理及后續運營資本不無關系,但這并不代表傳統企業不能做好這門生意。“其實市場占領的速度決定了一切,我覺得跑得快的巨頭,就是會跳舞的大象,反之跑得快的中小企業,也是可以飛起來的螞蟻。”
事實上,正如前文所述,獲得資本青睞的遠不止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無人收銀等智能零售概念也同樣炒得火熱。隨著無人零售的創業形態越來越多,業內也出現了不少關于零售本質的反思聲音,傳統零售從業者未來會否被科技所取代,一直備受各方爭議。
“無人零售現在被這么看好,乃至于走上風口,我覺得這個概念的重點其實并不在于有沒有人的要素參與,而是在于零售效率的提升以及智能化的方向上。”安利英認為,零售本質中有一部分屬于柔性的范疇,包括與顧客面對面的交流、商品的選品和測試等等,這種所謂的“零售的溫度”是最難被標準化的,在任何時代也難以輕易被機器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