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能夠創造知識,人人能夠共享知識,人人也都能夠獲取和使用知識。“互聯網+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會帶來哪些改變?
秦小剛 鄭州科技學院院長
“互聯網+教育”是改良不是顛覆
“互聯網+教育”是技術與教育融合不是技術支配教育;是傳承改良不是顛覆革命;是輔助補充不是削弱替代;是個性化服務不是系統化管束。
這幾年互聯網和教育正在緊密結合,曾經有一些學者和專家認為,MOOC會顛覆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發展到最后甚至會影響實體高校的存在。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大家已經認為,MOOC不可能顛覆教育發展。
如何真正把互聯網信息技術用于教學當中,迄今為止還沒有探討出好的方法。
曾經很多互聯網企業、在線教育公司雄心勃勃,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是經過幾年發展,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許多高校在優質資源課、MOOC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使用率并不高。我們意識到,在整個教育信息化過程中,有兩個環節很重要:第一,教學管理如何用于教師管理;第二,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有一個比喻是:互聯網時代到來,教育資源無限豐富,我們擁有了很多選擇,正如擁有了很多食物,但是我們的消化途徑仍然是既有的一樣,我仍然認為,互聯網只是一個平臺,它并不能改變教育規律。互聯網教育不是技術支配教育或者顛覆教育,它只是輔助教育的模式。
曹培杰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副主任
用互聯網思維建設未來學校
“互聯網+教育”的出現,孕育著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互聯網+教育”的本質是“農業”,而不是“工業”。教育有屬于自身的內在力量,技術的先進與否不能衡量教育信息化的水平高低。
“互聯網+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停留于對傳統教育模式的縫縫補補,而是在信息技術支持下促進教育流程再造,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學校,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
今天,互聯網給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帶來了革命性影響,背后蘊含著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和實踐范式,它已經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
所謂“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時代融合實踐的新思維方式,具有跨界融合、平臺開放、用戶至上、免費為王、體驗為核、大數據應用等六大特征。相對來說,傳統的工業化思維是基于資源稀缺的一種線性思維模式,從A到B到C到D,其中存在天然的邏輯關系,其特點是追求效率、標準和規模。而互聯網思維是基于資源豐饒的一種立體網狀思維,從A開始即有多種選擇,其特點是追求快速迭代、顛覆創新。
所以,“互聯網+教育”不是在線教育,而是一種變革的思路,是要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創新教育的組織模式、服務模式、教學模式等,進而構建數字時代的新型教育生態體系。
用互聯網思維建設未來學校,將會打破封閉的辦學體系,突破校園的界限,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打破傳統的教學結構,構建充滿人文關懷、體現個性差異、滿足不同需求的教學體系;打破固化的學校組織形態,采用彈性的學制和扁平化的組織架構,為學生創設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間。
曹志祥 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當前還未達到“互聯網+教育”的程度
教育的普及和落地需要裝備和技術來支撐、輔助和促進。在“互聯網+教育”的思維下,應有主次之分。
當今教育機構做的事情大多是基于“教育+互聯網”而非“互聯網+教育”,教育的本質沒有變。在互聯網下的教育,如果還只是面對電腦死板地學習,就不是教育而應叫做訓練,教育和培訓、訓練有著本質的區別。
目前在中國需要的是“教育+互聯網”,還沒有達到“互聯網+教育”的程度,應著重讓互聯網輔助的當今的教育,在教育本質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技術手段的擴展,讓裝備改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