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有人會樂此不疲地蹭品牌、蹭商標,因其能在短期內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其收益來源于蹭品牌后,從辨析能力不強的消費者手中賺到利潤,享受蹭品牌帶來的價值紅利。對于執法者而言,當務之急就是增加其違法成本、阻斷其短期獲利的途徑。”
楊 侖
康帥傅、雷碧、藍月殼……
在電商時代,這些曾經只能在鄉村小賣店才能一見真面目的山寨產品也被搬到了網上,尤其在3C品類中,“小米新品”“創維視界”“vivi”等蹭熱度的山寨品牌再一次刷新了人們的認知。
早在全球化之初,人們就意識到品牌價值的重要性。為了保護自己品牌不被人打擦邊球,企業們可謂竭盡全力。比如小米旗下子品牌紅米手機,注冊時就分別注冊了“藍米、黑米、黃米”;“小白兔”“大花兔”都是大白兔奶糖為了保護自身品牌搶注的商標。
類似現象在業內絕非罕見。主流MBA課程中幾乎都包含了保護品牌價值的內容,防御性注冊即是主要手段之一。據媒體公開報道,國內某電商巨頭,注冊商標總量已經超過1萬個。
然而人力有時而窮,總有意料不到的詞匯“前赴后繼”,讓企業哭笑不得。更何況,注冊商標流程漫長,企業勞心費力,效果卻未必更佳。
難道是我們的法網不密?非也。我國現行的《商標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商標侵權的行為有明確規定。難就難在,維權的成本讓一些大企業也連呼扛不住。以童話大王鄭淵潔為例,今年4月,他才把皮皮魯商標拿回手中;此時,某企業已經利用該商標經營了14年。
執行落地難、維權成本高,逼迫企業不得不用簡單粗暴的辦法來保護自身權益。難道這種現象就無法根治嗎?
斷病斷因,治病治根。之所以有人會樂此不疲地蹭品牌、蹭商標,因其能在短期內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其收益來源于蹭品牌后,從辨析能力不強的消費者手中賺到利潤,享受蹭品牌帶來的價值紅利。
對于執法者而言,當務之急就是增加其違法成本、阻斷其短期獲利的途徑。一方面,需降低正規企業維權成本,流程上、政策上鼓勵企業打擊仿冒品牌,增加侵權行為的違法成本;另一方面,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引導,培育中小企業品牌意識,讓他們將目光著眼于提升產品質量、科技含量上。
蹭名牌、蹭熱點,山寨品牌誕生伊始就站在了創新的對立面。無論消費究竟是升級還是降級,人們渴望、向往的美好生活中,絕不會有山寨品牌的身影。踏踏實實升級產品、提升質量,遠比賺到錢、撈一筆重要。只有治好了廠商、電商平臺的“近視眼”,才能從根本上還品牌保護一個河清海晏。
好在,曾經的多頭管理,正在隨著工商、食藥監、質監三部門合并的步伐,變為政出一門,人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品牌意識與日俱增,相信山寨品牌終將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