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圖形 徐劍 制
重慶商報-上游財經記者 李陽 實習生 龍芹
重慶電商產業近年來吸引了京東、蘇寧、阿里巴巴、順豐等企業“棲枝”,電商也成為重慶最為耀眼的產業之一。2017年,重慶實現網上商品零售額298.52億元,同比增長34.3%,高出非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速21.3個百分點。就在剛過去的“6·18電商節”,重慶實現網絡零售額50.37億元,在西部排列第二。不過在這些銷售中,重慶本地品牌的銷售只占到總額的30.37%。重慶造或者重慶產“上網”的壁壘何在?如何尋找到更好的路徑呢?我們將進行深入調查。
數據說話
網絡零售活躍本地品牌乏力
據市統計局數據,2017年全市共實現網上商品零售額298.52億元,同比增長34.3%,高出非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速21.3個百分點,占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比重為7.0%,較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進入今年,重慶智匯電子商務規劃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重慶全市累計實現網絡零售額152億元。其中,涉農產品零售額超過22億元,電商進出口及結算44.79億元,全市工商登記電子商務類注冊企業16萬余家。
就在剛過去的“6·18電商節”促銷活動成效明顯,6月1日~18日重慶實現網絡零售額50.37億,在西部排名第二,占整個西部網絡零售額10.57%,較1~5月提升0.5個百分點。同比增長28.75%,高出全國增幅1.11個百分點。
但熱的另一面,與之對應的是一組冷數據:據重慶市商務委聯合京東、映潮科技發布的數據顯示,在這場“6·18電商節”活動中,重慶本地品牌的銷售占比為30.37%,而同期,整個西部的平均水平是48.06%。這意味著重慶本地品牌在電商平臺上的表現,比整個西部的平均水平還低。
親歷者說
他多次創建電商平臺均失敗
吳限,在重慶電商業界算是風云人物:從13年前的全球制造網創業開始,曾創建過重慶制造網、重慶特產網、每日鮮……
2004年11月,他在重慶成立了全球制造網,打算從制造業撕開一道缺口進入B2B電商市場。
按照吳限的打算,他想通過全球制造網,推動“重慶造”走向世界,所采取的就是黃頁模式:初衷就是解決買方賣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中撮合生意。但是運行兩年多后,有著阿里巴巴影子的全球制造網,由于業務量有限陷入資金短缺狀態,舉步維艱。隨后,吳限將業務范圍做了調整,做起了重慶制造網。“主要面向重慶制造企業和下游的貿易企業,把工業產品推向海外市場。”他告訴記者,由于重慶大量的制造企業對海外市場不熟悉,投用后市場反映不錯,網站高峰時期有2000多家會員企業。不過也是好景不長,2009年關門收場。
看到當時的淘寶非常火爆,這一次他做了一個針對C端購物的購物網站:重慶特產網。2009年,重慶特產網開始上線正式運營。
切入口不同,命運卻一樣。盡管擁有先進網絡開發技術,但重慶特產網也沒能讓吳限賺得盆缽滿盈。江津米花糖、火鍋底料等產品銷售狀態不錯,到年底一算賬,全年也只有三五百萬的銷售額,這也意味著又是一個失敗的平臺。
多次的失敗并沒有打擊吳限對電子商務的信心。2012年,吳限將切口選得更小了:做生鮮電商,成立了易易商電子商務公司和每日鮮生鮮電商平臺。
上網買蔬菜、水果、肉蛋、糧油甚至交水電氣費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是在小區大堂通過一臺像ATM一樣的設備,點幾下蔬菜便會自動送上門,這樣的購物方式卻不多見。這就是重慶每日鮮網當時大力布局的社區智能購物終端設備。
除了進入社區的落地大屏購物設備,上線不到一年,吳限已在渝北、南岸、九龍坡等區多個中高端社區布局了多個社區店和電子菜箱,用戶只需在手機上操作,下班便可在樓下的電子菜箱內取到自己購買的蔬菜。
易易商僅上線一年多后,成為全國生鮮行業的明星,眾多電商大腕、國家相關業務部門均給予極高的關注。易易商也順勢成為西部最早在OTC平臺掛牌的電商企業。
“毫無疑問,每日鮮的模式放到今天,也是最先進的之一。”在吳限看來,每日鮮可謂“生不逢時”,燒完2000多萬的資金后,每日鮮最終難逃厄運,在2015年停止運營。
每日鮮的折戟沉沙,也讓在電商圈內來回折騰十幾年的吳限遺憾離開,轉戰如今做得風生水起的建筑大數據領域,易易商也從電商公司轉變成了如今的科技公司。
記者調查
重慶品牌上網的“腸梗阻”在哪里?
“重慶電商的市場主體總體上規模比較小,從事電商、新零售的,大部分是‘草根”創業者,呈現小而散狀態。”市商務委電商處處長何渡坦言,總體上由于大型的商貿流通企業、大型的而品牌企業還沒真正實現渠道轉型,重慶品牌整體在電商渠道不夠亮眼。
產品缺新意 電商不歡迎
作為國內制造業重要基地,同時也是農特產品豐富的產地,重慶品牌為何在電商渠道行不通?
首先在產品的適銷對路上,重慶產品做得不夠。吳限在做重慶特產網期間,增深入到所有區縣去挖掘產品,其中就包括如今已經走紅的奉節臍橙、巫山脆李等。
奉節臍橙是最典型的案例。吳限說,回溯到2013年前后,奉節最為有名的是草堂鎮的臍橙。由于市場尚未規范,其他地方的臍橙也來冒充草堂鎮的臍橙,農民一陣亂殺價,最低賣到一兩塊錢一斤。
由于價格體系的混亂、品牌認證體系不成熟、沒有標準化包裝,導致電商平臺上真正的優質、價格略貴的臍橙產品賣不出去。這種現象經過多年后才糾正過來。
貢天下電子商務重慶公司總經理吳偉峰也有類似體會。作為全國知名的電商產品包裝、營銷、策劃企業,貢天下把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節臍橙等重慶特產包裝成網紅商品。
“在貢天下介入前,烏江榨菜、奉節臍橙等均有網店,但是在聚劃算等平臺上,卻難以開展活動。”吳偉峰介紹,其背后的原因就在于產品規模小、缺乏組織、缺少統一的包裝、物流,以及大小標準,難以獲得大平臺的支持,開展大型的品牌活動。
與重慶服裝行業打多年交道的聶銘向記者表示,服裝作為網絡零售的主要產品之一,要求時尚創新、物美價廉,而且營銷上要講策略。但整個重慶服裝業一方面由于原料成本要比沿海高出一成以上,且設計能力不足,導致在網上既無價格優勢,也無產品優勢,加上經營策略的老套,導致網路難行。
產品電商化 難點是人才
重慶產品電商化的又一個難點是人才。吳限說,在做重慶制造網、全球制造網的過程中,最深的感觸就是制造企業的老板們基本是“不見兔子不撒鷹”,要帶來實實在在的銷售,才肯出錢上電商項目,打造網絡產品。
這方面的痛點更體現在人才上,吳限表示,重慶電商稀缺,尤其是頂尖的架構師、策劃師、營銷包裝等人才,一些傳統企業的負責人或是老板,一方面舍不得出高價找人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電商發展緩慢,即便是自己培養出來人才,也會因為無法匹配待遇需求、成就感的需求而眼睜睜看著人才遠走沿海。
同時,網店成本高,讓不少企業望而卻步。聶銘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服裝企業開天貓店,最起碼要五六個人才能搞得下來,除開線下的各種成本,僅養人這一項,一年就要30萬上下;開了網店后,還需要平臺引流,這部分一年大約50萬~100萬元,如果要參加雙十一之類的活動就更貴了。
他表示,網店運營、管理、營銷成本高,需要高技能的專業人才支持,并且需要一定時間的累積才能見到成效,而大多數老板經過一年的新鮮期后,就匆匆叫停,還不如花一兩百萬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店來得實在。
幫扶欠精準 無龍頭帶動
記者了解到,為鼓勵電商發展,重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一直給予大力支持。對此,不少業界人士認為或者可以嘗試告別目前照顧周到的幫扶方式,轉而扶優扶強,重點支持一兩家具有龍頭潛質的企業,起到帶頭作用,從而帶動形成電商發展的整體氛圍。
在吳限看來,如今國內的電商已進入寡頭時代,形成阿里系、京東系的大格局,如果還想從打造大的電商平臺入手去發展電商,已幾乎不可能,打造大平臺,不如扶持大品牌。
“我們應該做的是用好現在的電商平臺,針對電商屬性,生產、策劃、包裝一批適銷對路的工業產品、農特產品,形成‘渝貨網上行’的氛圍。”吳限表示。
市商務委電子商務處處長何渡表示,目前是一些傳統的大型企業,因為占據著傳統的渠道優勢,還沒有轉型的緊迫感,思想還停留在注重生產、注重傳統的渠道的層面,還在猶豫是否將傳統渠道轉移到電商渠道,以及正在風起云涌的新零售,因此整體上缺乏帶動。
那么少部分在電商平臺嶄露頭角的重慶品牌,是如何做好的呢?我們接下來將繼續深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