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品牌塑造應跳出五大誤區
分享次數:449 發布時間:2018-2-19 來源:農業科技報
誤區一:注冊商標有個漂亮的包裝就等于有了品牌沒有品牌知名度、沒有市場影響力、沒有產品利益聯想、沒有忠誠消費群體,沒有上面哪一樣,商標最多就是個名字。沒有準確的消費者定位和利益訴求,包裝也最多算是一身好....
誤區一:注冊商標有個漂亮的包裝就等于有了品牌沒有品牌知名度、沒有市場影響力、沒有產品利益聯想、沒有忠誠消費群體,沒有上面哪一樣,商標最多就是個名字。沒有準確的消費者定位和利益訴求,包裝也最多算是一身好行頭。
誤區二:做品牌就是要出奇制勝、一舉成名品牌只能逐步塑造,不能快速打造。雖然品牌競爭的確需要出奇制勝,但是并非蒙牛通過一個“超女冠名”就能跑出火箭速度。
誤區三:品牌就是燒錢炒作,概念營銷+廣告轟炸品牌不是燒錢,并非所有的企業都適合廣告轟炸。很多非消費品企業也根本不需要廣告轟炸。同樣,概念營銷也不見得就是模仿、抄襲、創新一個概念就能讓消費者主動掏腰包。
誤區四:做品牌的目的就是要做到行業老大行業不同、企業不同、競爭策略和市場定位自然也不同,做品牌不一定就是要做老大。中國市場空間大、機會多,隨便盯準一個小行業或區域市場,就可能會有數十億的市場。
誤區五:以產地為品牌,資源共享餐桌食品中有很多是土特名品,像西北枸杞,華北小棗,華東金華火腿,江西贛州臍橙等等,可是這些剛好是農業策劃的誤區,是品牌塑造的重災區。土特名品擁有極強的地域屬性,結果,人們濫用搶占過來的產地資源,直到做臭了算。這個問題,已然變成許多地域名品所頭痛的公共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