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中國開便利店不能學7-11?
分享次數:400 發布時間:2017-8-16 來源:互聯網
提及7-11,人們總是以神話相傳。誰讓人家在全球的門店數已經快要接近6萬家了呢!可是你心中所謂的神話,在中國本土究竟是什么樣子呢?中國這么大的消費市場,按說占到6萬多家中的7000多家,還算說得過去!....
提及7-11,人們總是以神話相傳。誰讓人家在全球的門店數已經快要接近6萬家了呢!可是你心中所謂的神話,在中國本土究竟是什么樣子呢?
中國這么大的消費市場,按說占到6萬多家中的7000多家,還算說得過去!但問題是,在這7000多家門店中,臺灣地區就占到了5000多家,大陸地區的門店可就只有2000多家了!
只有2000多家!比之臺灣地區的5000多家,還不到一半!
難道大陸消費市場還比不上區區一個臺灣地區?
當然不是!
中國大陸便利店風潮正起,諸多本土品牌都正雄赳赳氣昂昂地,在積極挖掘屬于自己的便利店市場,所以7-11只有2000多家是真的說不過去!
更不能理解的就是,就這2000多家,大家還一身朝他們學習的勁兒!
一線、商圈、高端
如果在日本,誰說把7-11開遍全國,我一點兒也不覺得奇怪,并且會毫不猶豫地說,使勁兒開吧!因為7-11的便利店本身就是開給日本大眾平民消費的;但是在中國,你說你要開像7-11那樣的便利店,我不僅要說別啊,我還要趕緊拉住你!
國民經濟的水平決定了,在日本,7-11可以遍布大街小巷,像夫妻小門店、雜貨鋪一樣地生存,但是中國,國內的人均收入水平與之相比,是有差距的,能比嗎?
要知道,發達國家的大眾主流產品到了中國,都會變成中高端。7-11自然也是如此,在中國主要為商務圈人群提供便利。
上班族,很苦逼,每天都是上班工作、休息吃飯、工作下班,三步輪換!
他們上下班待在地鐵上的時間,基本相當于正式工作時間的一半了,再加上上班路上那么累,時間還緊迫,既不愿意在家做飯,又不愿意一路拎著早餐去上班,當然會選擇在公司樓下的便利店買一份早點,帶到工位上解決一下肚子。
到了中午只有一個小時的休息吃飯時間,如果選擇去餐廳吃飯,走出辦公區,挑地方、排隊點餐、找座位,不可避免地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看見人頭攢動,吃飯可能瞬間就沒欲望了。你們都去擠餐廳、找位置,我們就去樓下7-11買個便當、拿個熟食。再買一罐幾乎跟中午飯菜差不多價格的酸奶,就完事兒了!不用去擠商超,不用去排大隊,拿完、結賬就行了。
就這樣,以苦逼的工作為資本,他們卻滋生出一股高逼格的消費習慣。
這都是在辦公商業區,有著一定消費能力的一群人。“有錢”還“聚”在了一起!7-11不開在這兒,不給他們提供便利,能去哪兒呢!
本土便利店品牌不能來這兒做嗎?
可以想想,但只是想想。7-11、羅森、全家都是日資品牌,他們在小資和中產品位的洞察和把握上,領先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幾十年,有著優先豐厚的積淀,你沒人家成熟。而那些發跡于二、三線城市,崛起于草根之間的本土品牌想來分食,死的多了!
試問,一個一線城市的商圈能有多少?更不說二、三線城市了。一個商圈優秀的選址能夠共存多少家便利店?本土品牌如果做不足流水,各項成本頂得住?
定位高端人群、捕捉高端消費,這也就是7-11為什么只選擇了在北京、天津、成都、上海、重慶、青島、廣東某些地區,以及港澳地區開店的原因。
本土品牌中低端
反觀本土草根發跡的便利店,運氣好的,的確有那么極小的一部分能夠沖進一線核心市場,占據著不為人知的一絲份額,但是絕大部分還是定位在中低端的市場。比之7-11定位的核心商圈,他們的門店大量開在了普通的住宅區、商業街、城中村、工業園區等。
一片住宅區,一個便利店所能覆蓋的,幾乎包含了我們日常所見的各種門店人群,它們的鄰居是五金、理發、娛樂、網吧,以及各種生意小店和快捷酒店。
那些天生愛宅在家的,不愛出去玩的;被動宅在家的,看家護院的;愛打游戲的,在家開淘寶店、做微商的這些人,他們想要吃、喝、用的時候,附近的便利店里都能滿足。還有,你會發現,那些送外賣的小哥中午都會去便利店里買一份便當和熟食,你會問,送外賣的吃外賣啊,大哥,外賣你還沒吃夠啊?
至于城中村和工業園區,住著大量的職工、平民,他們加班、輪休,平時的生活需求、購買時間很是分散,但基本都鎖定在這片區域內,只認一家便利店!誰去買瓶水、買盒煙、買盒泡面還去遠得不行的大超市?大晚上想吃個泡面、熟食,出來去便利店全部都能滿足了!
你可能會問,這么好的市場,7-11咋不來呢?
單說價格,7-11明顯就比不過本土品牌啊!
一直以來,日資便利店豐富的商品品類和高效的鮮食開發技術,中央大廚房的優勢,都是本土便利店難以超越的。但本土品牌完全可以選擇避開這些,找到自己的特點。
如果將7-11便利店開在了一家街道小賣部旁邊,單靠你的逼格去打敗周邊,不好意思,你已經敗了。小賣部附近的人群是什么?消費能力有多高?你搞清了嗎?人家一包不知名的五毛辣條,小孩們去吃得好嗨皮,你上架的一包又一包4元的蘋果風衛龍,就只能掛在那靜靜地等著過期。
不說商品,我們知道生鮮、熟食是他們的強項。在7-11,鮮食商品已經占到所有商品銷售的50%。就拿7-11的關東煮來說,現在已經成了消費者區分便利店選擇的判定依據了。因為在標品的選擇上其實各家便利店都差不多,基本一樣,而這些最能體現差異化。
你也去賣關東煮?算了吧。像本土便利店的龍頭連鎖美宜佳,他們賣的都是本地人愛吃的魚蛋拌面、蟹味兒腸之類的,更偏南方口味。
畢竟人家廣東本土起家,那些住宅商戶、打工人員愛吃啥,他們都是知道的。在東莞、深圳、廣州、中山、惠州等21個城市及福建省6個城市,就分布了七八千家門店。
可能在一條街道,幾百米內就有可能存在兩家美宜佳這樣的便利店,產品定位都比較中低端,針對客戶類型很廣,老少咸宜,甚至那些愛去逛超市的大爺大媽們都很少再去大超市了。
你說,在中國這樣中低端市場占大的情況下,去模仿學習7-11,可行嗎?
百萬家店下的便利業態
便利店針對消費者,消費者選擇便利店,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人群。在本土市場,就更應該貼近本土市場的消費定位。
像京東不久前宣布要開百萬家便利店,走進三、四線和農村市場,人家就沒說家家開得跟7-11、全家、羅森一樣?為的就是收編那些街巷夫妻店,更貼近本土市場、更親民。至于以后到底咋樣,一時半會兒咱們也說不清道不明,但就目標受眾來看,本土便利店所針對的“便利”紅利,肯定是值得深挖的。
但學了7-11,可能你就走上了自殺之路!(作者:劉華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