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曹縣大集鎮,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一個村子里的小伙相親,兄弟們開車助陣。結果,頭車出了村,尾車還沒進村,場面十分壯觀。姑娘一看這陣勢,當即就答應了!
據說,這個傳說就發生在大集鎮東北兩公里外的張莊,那個曾因有人一夜暴富而名動江湖的“中國淘寶村”。
如今,張莊街頭依然立著“淘寶村張莊歡迎您”的牌樓,暴富傳說也依然在流傳。但,張莊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張莊了。
那個象征著江湖地位的牌樓,早已破舊不堪。村民曾引以為傲的“淘寶村”三個字,都爛掉了,沒人去修。
那些象征著巨大財富的傳說,也不再是勵志故事。人們講起時,語氣中多了幾分辛酸與調侃。
曾經的實木加工之鄉開始轉型
山東曹縣,一直是實木加工之鄉。“他們那兒的人有錢”,這是魯西南其他縣區對曹縣的普遍評價。
在周邊縣區的很多農民心里,曹縣就是魯西南的“深圳”,那里有諸多實木加工廠,可以吸收大批勞動力。
一個實例是,曹縣正北是牡丹區王浩屯鎮和大黃集鎮,兩個鎮子有不少農民每天到離他們二三十公里遠的曹縣莊寨鎮打工。
說起相距不遠的曹縣,牡丹區王浩屯鎮一些居民感嘆:“那兒的人聰明,瞅準商機,一看掙錢,說干啥都去干啥。”
商業嗅覺靈敏,喜歡跟風,是曹縣人給外界留下的印象。上世紀九十年代,曹縣實木加工產業崛起,產品遠銷美國。眼見有人賺錢,很多曹縣人爭先干起了這行,有些鎮子甚至家家戶戶都辦起了實木加工廠。
長久以來,實木加工,一直是曹縣人迷信的搖錢樹。不過,近些年,隨著實木加工市場飽和,利潤越來越薄,越來越多的曹縣人不再迷信實木加工產業。失去搖錢樹的人們,開始尋求新的搖錢樹。
“淘寶”,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了一些人的視線。
張莊的“淘寶村”牌子 破舊不堪
阿里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曹縣“淘寶村”34個,占山東64個“淘寶村”的一半;“淘寶鎮”4個,占山東6個“淘寶鎮”的三分之二。2015年,曹縣被阿里列為全國十大“淘寶村集群”之一,列第二位。
到了2016年,報告顯示,曹縣依然位列全國十大“淘寶村集群”,淘寶村增至48個,被阿里列為2016年集群化帶動強勁三大區域之一。
毫無疑問,在許多曹縣人眼里,“淘寶”已然成為繼木材加工之后第二個搖錢樹。他們相信,從事“淘寶”,真的能像墻體廣告寫的那樣,“東奔西跑不如淘寶”,“在家網上開店,家庭事業兩全”。
“淘寶”成被看好的新搖錢樹
“淘寶”之所以成為曹縣人看好的新搖錢樹,是因為有人確實通過電商賺過錢。曹縣最先接觸電商的大集鎮丁樓,就有人發過財。
據報道,任慶生是丁樓最先接觸電商的村民。他被一些媒體描述為曹縣“電商鼻祖”。任慶生后來接受采訪時說,原來,大集鎮有不少人從事影樓行業,丁樓有些村民就從事服裝生意,為影樓加工服飾,但是銷路太窄,賺錢不多。2009年,他發現學生演出需要大量演出服,由此看到商機,于是專門為學校定制演出服。
摸對門路后,任慶生的生意越來越好,甚至開始通過網絡銷往全國,也就是玩起了“淘寶”。
隨處可見的標語
任慶生電商道路的成功,引起其他從事服裝行業的村民效仿。他們紛紛做起定制演出服的生意,通過“淘寶”賣到全國各地。
這幾位村民賺了錢,其他村民開始眼紅了。對于從未接觸過網絡的村民而言,神秘莫測的“淘寶”,似乎無所不能。
丁樓一位年過五十的村民回憶:“弄個電腦能把服裝賣到全國各地,一年能掙十幾萬,能不讓人眼饞嘛?”
就這樣,隨后四五年里,越多越多的村民開始玩起“淘寶”賣演出服。到了2015年,丁樓村全村300戶家庭,已有280家開有淘寶店。
2013年12月27日,涉水電商4年之后,丁樓和張莊同時被阿里評為“中國淘寶村”稱號。
萬余村民跟風玩“淘寶”
眼見丁樓有人掙了錢,周圍其他村子的村民紛紛跟風。距離丁樓3公里遠的張莊,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丁樓村民丁培環初嘗甜頭后,便動員家住張莊的內侄,一起做服裝貿易生意,開了一家“豪達拉丁表演服”。再如,今年24歲的張豹,已經做了7年服裝貿易生意,也是在丁樓的任慶生賺錢之后跟進的。
據報道,2013年時,張莊400余戶村民,80%以上人員都在從事網絡銷售工作。
除了張莊,其他村子也紛紛跟風。孫莊曾是蔬菜種植專業村,在丁樓和張莊被阿里評為“中國淘寶村”之后,也開始向淘寶村轉型。不到兩年時間,村子460戶家庭有310戶開有淘寶網店。
之前有報道稱,截至2013年,曹縣大集鎮先后注冊了服飾有限公司72家,有近萬名村民從事服飾加工和網絡銷售。2013年全年,大集鎮演出服銷售額就達到了近2億元的數字。
從2009年到2013年,僅僅4年時間,大集鎮就有萬余村民玩起“淘寶”,一年銷售額近2億元……乍一看,村民似乎真的找到了新的搖錢樹。
可是,這看似可喜可賀的數據背后,真相究竟怎樣?
一件衣服賺不到1塊錢,許多都在硬撐
“別人能不能掙錢我不知道,反正我干了五六年了沒掙著錢。”張莊一位村民聽說通過“淘寶”賣演出服能掙錢,2010年就在臨街做起了服裝生意,但一直不見好轉。
當記者表示“聽說一年能掙幾十萬”時,她笑了:“幾十萬?能掙幾萬就不錯了。”
張莊另一位做刺繡的村民也大倒苦水:“都說干‘淘寶’能掙錢,我就想,別人賣演出服,那我就給演出服做刺繡,肯定能掙錢。”他借來十幾萬元,買了兩臺刺繡機器,準備大干一場,可事與愿違,兩年多了還沒回本。
在最先接觸“淘寶”的丁樓,情況也不樂觀。
“干的人太多,利太薄,一件衣服掙一塊錢就不錯了。”一位做服裝加工的村民說,為了堅持下去,有時不掙錢也賣,為的就是沖量攢用戶。而村里像他這樣情況的不在少數。“都在硬撐著,拼價拼量,看誰家底子厚誰就能活下去,再沒什么轉機,一死一大片。”
當記者提到上述可喜可賀的數據時,這位村民笑著說:“我說我一年掙1000萬,你信嗎?看數據有什么用?掙不掙錢別人不知道,我們自己還不知道嗎?”
在他看來,數據是一些人給自己臉上貼金。“淘寶年年評什么淘寶村,還不是給自己打宣傳,對我們有用嗎?現狀該怎樣還是怎樣。”他說,“淘寶從來沒出過什么扶持政策,我們傭金一點不少,聽他們講師上課還得交錢。”
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媒體用“家家兩輛豪車”、“家家蓋別墅”這樣的文字描述丁樓和張莊,實在太過夸大了。記者走訪丁樓時,確實看到有幾處樓房,但絕大部分民宅依然是紅磚瓦房,與魯西南其他村子別無二致。特別之處不過是,凡是臨街的房屋和墻壁,都印刷著振奮人心的標語,像什么“東奔西跑不如淘寶”、“在家網上開店,家庭事業兩全”等。
曾經的淘寶村風光不再
曹縣倪集鎮余樓,也被阿里評為“中國淘寶村”。
放眼望去,除了村頭立著一個“中國淘寶村?余樓村”的牌子外,余樓與其他村子沒有什么明顯區別。
在路邊,記者能隨時看到上世紀90年代風靡全國的農用機動三輪“時風”、“巨力”。在其他地區,這種農用機動三輪很少看到了。
走訪大集鎮西街時,記者被氣派的牌子“大集鎮西街淘寶村”吸引了。牌子旁邊是一條演出服淘寶街,有廠家也有物流,煞是壯觀。然而,這些門頭無一例外全部關門歇業。街上空無一人,偶爾能看到一兩個下地干農活的村民。
記者發現,無論是丁樓、張莊還是其他“淘寶村”,無論村民能否通過“淘寶”掙錢,村頭都會立著一個氣派壯觀的“中國淘寶村”牌子,臨街房屋和墻壁也會印刷著關于淘寶致富的標語。
在大集鎮駐地,“淘寶”字眼更是處處可見。甚至,鎮中心幼兒園都被命名為“中國淘寶鎮中心幼兒園”,一家賓館也取名叫“淘寶賓館”,連零食店,也取名叫“淘食店”。路邊路燈也掛著鐵牌,上寫“中國淘寶鎮,大集歡迎您”。
然而,如果去掉這些“淘寶”元素,大集鎮與魯西南其他鎮子并無多大區別:街上到處是電三輪或電瓶車,而非豪車;路邊到處是熟食或蔬菜攤;一輛電三輪丟在路中間,能堵上半小時……
更令人擔心的是,記者探訪多家服裝廠時,被廠內臟亂差的環境震驚了。實在難以想象,“淘寶上”那漂亮、高大上的演出服,竟然是在一間又一間家庭式作坊里制造出來的,衛生與質量都難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