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四川省內江市開心花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舒鑾洪第一次帶著花椒到北京參展。參展不到兩天,產品便銷售一空,還簽了95萬元訂單。“品牌響了,銷路不愁!”他欣喜地說。
這是一座城市磨礪一個品牌的結果。
內江因盛產甘蔗、白糖和蜜餞,被譽為“甜城”。但隨著制糖業的整體退出,作為農業大市的內江,傳統農業日漸式微,截至2016年底,內江市僅有1家農業企業獲中國馳名商標,9家獲四川著名商標,大量優質農產品默默無聞。
“‘叫好不叫座’是普遍現象,有的優質農產品也面臨滯銷的尷尬局面。”內江市資中縣血橙協會會長賴永輝說,大家各自為戰,產品知名度低。“資中血橙口感好、營養高,但在幾年前的豐產期,經常是幾毛錢一斤賤賣,甚至成堆地爛掉,看著都心疼。”
2016年初,內江市第七次黨代會提出,實施農業“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發展戰略,舉全市之力協調各方,共同創建一個優質農產品公用品牌。在全國廣泛征集后,確定了其名稱“甜城味”及標識圖案,隨后成功申請注冊“甜城味”商標,覆蓋優質糧油、優質畜禽、優質果蔬等,包含九大類101個農產品。
內江市副市長田文平介紹,內江在打造“甜城味”之初,就重視內外宣傳推介,確立了“國內知名、國外知曉”的目標。市里投入專項資金做品牌宣傳推介,統一制作公益廣告,迅速提升了“甜城味”的知名度。
品牌打造的關鍵,還在于質量保障與產業支撐。在內江要上榜“甜城味”,須“過五關斬六將”:農產品需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或地理保護標志認證,獲市或省、國家級知名商標;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近3年無質量安全事故,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等,否則不予準入。
同時,創新檢測方式,不同部門的檢測結果互認與共享;并建立了政府、企業、部門和行業 “四位一體”的監管責任制,即生產有記錄、原料能溯源、流通可追蹤、信息好查詢,構建起“甜城味”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體系。
在“甜城味”引領下,內江圍繞品牌做文章,全市已形成以“內江黑溜寶”“威遠無花果”“東興紫皮大蒜”等特色產品為主體的產業基地,68家農業企業、1000余個產品使用“甜城味”標識。
2017年,“甜城味”商標使用企業產品年銷售總量比2016年增長51.5%,全年線上線下銷售額近200億元。同時,將品牌建設與全市脫貧攻堅相結合,在全市301個貧困村建設產業基地3萬畝,依靠產業脫貧的貧困人口達2.79萬人,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150元以上。
“打造農產品品牌最終是要讓群眾受益。”內江市委書記馬波表示,將繼續做大做強“甜城味”區域公用品牌,推動內江特色農產品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