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 趙建華)“雙十一”的快遞尚未全部送完,中國的商家已經開始籌劃“雙十二”的到來。從年初到年尾,他們只關心一件事:如何把商品和服務賣出去。
春節、端午、國慶、中秋、重陽、元旦,每逢節日必有促銷。為了刺激消費,中國商家還不斷創造著新“節日”:“雙十一”“雙十二”“618”。“雙十一”消費的火爆程度,不亞于西方的圣誕消費旺季。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1月11日當天全國網絡零售交易額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約27%,再創歷史新高。網絡消費風靡一二線大城市后,消費正向三四線城市延伸。“80后”“90后”年輕消費群體占比超過70%,成為此次消費的主力軍。
跟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消費者算不上富人,但他們的消費能量驚人,且勢頭不減。商家集中促銷的日子里,數不清的白領、藍領、學生,會到網絡零售平臺物色各自心儀的商品。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網絡零售額更是領先。
中國市場繁花似錦,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距離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日子越來越近。宏觀的統計指標顯示,反映消費品市場發展水平與規模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7年達到366262億元。
但改革開放前,中國市場卻相當窘迫,百姓手中沒錢,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商品更少。197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只有1559億元。
親身經歷過這段歷史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任興洲依然記得當時的情形。1976年她插隊抽調回城工作一年多后,家里給她買了一塊上海牌手表,她十分珍惜,至今仍然保留著。她說,當時上海表表盤比較大,自己的那塊表的表針帶個紅箭頭,這對當時的女孩子來說已經很時尚了。
和手表一起保留下來的,還有一臺蜜蜂牌縫紉機,是80年代中期父母送的禮物。時至今日,這臺縫紉機雖然已很少使用,但她仍然精心地保留著。任興洲說,現階段商品非常豐富,商品價位也多樣化,消費者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自己買布料動手做衣服的現象已經很少了。但看到這臺縫紉機,既能感受到家人的關愛,也能時常回想起當年的消費情景,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
任興洲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恩格爾系數發生了顯著變化。2017年為29.3%,比1978年下降了34.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消費結構在不斷升級。老“三大件”的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消費水平和特點。
改革開放初期,老“三大件”是許多中國家庭婚嫁必備的商品,是年輕人向往的“高檔”消費品。一個家庭要儲蓄很長時間才有能力購買。精心愛護手表:稍有劃痕就會心痛不已,趕緊用牙膏拼命擦拭,恨不得光滑得讓蚊子站不住腳、蒼蠅打滑。自行車:把手套上皮套,車梁用彩紙裹起來,車座罩上燈芯絨套,前后輪軸都要裝上“風車”。縫紉機:經常添加潤滑油,防止生銹,機頭包著“頭巾”,保持一塵不染。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也能印證當時的情形。1979年,生活條件較好的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手表204只,自行車113輛,縫紉機54.3架。在農村,“三大件”的普及率不及城市的一半。電視機更是稀缺,直到1980年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黑白電視機32臺,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只有0.4臺。
時過境遷,中國的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三大件”中的“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先被“冰箱、洗衣機、彩色電視機”取代,后來又更替為“移動電話、個人電腦、私人汽車”。
家庭規模變小后,2017年中國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35部,計算機80.8臺,家用汽車37.5輛;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46部,計算機29.2臺,家用汽車19.3輛。
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服務業研究室副主任陳麗芬研究員分析,改革開放后,中國居民消費結構經歷了三次大的升級。經濟發展低水平階段(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由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向耐用品消費升級;2001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住房、汽車消費成為主導,服務消費快速增長;2011年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后,服務消費加速升級。2017年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消費主體個性化需求特征明顯,對商品與消費的適配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