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驗學校校長羅渝瀧先生在一次公益文化活動中表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的責任,如果不去做,即對不起祖先,更對不起兒孫!
羅渝瀧在活動的發言中表示:總書記在多個重大場合,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指示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弘揚傳統文化,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我們所有這一代中國人的責任。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崇尚道德的傳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正是這種追求,滋養出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但道不可坐論,德不可空談,它應當融入生活化的社會實踐中,融入一個人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生活中。
羅渝瀧說,中華傳統美德體現在個人理想追求上,主張“修齊治平”。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則是經典表達。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認為,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應以修身為本。所以古人把正心誠意的修養,道德修養的至善,看成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積極向上的個人理想追求,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幾千年綿延不絕。中華傳統美德體現在社會理想上,追求“大道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中華傳統美德塑造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風范,不僅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影響,而且為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基礎。所以中華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盡管遭受過各種曲折,但其間只有跌穴起伏,卻從沒有徹底斷裂。羅渝瀧在發言中特別強調:眾多學者都提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共同的道德基礎,是維系一個國家或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也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中國人作為中國人,黃皮膚黑眼睛只是其外表,更重要的是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共同的道德基礎。正是這種共同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基礎規制著民族的認同感。因此,要滅亡一個民族,首先是滅亡這個民族的文化。前美國總統尼克松寫過一本書叫《1999不戰而勝》,最后部分有這么一句話:“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而勝了……”現在網絡上有大量的文章,肆無忌憚攻擊中國傳統文化,中醫,佛家,道家以及中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破壞中國民族自信心。這些現象,都是尼克松這本書中觀點的體現。因此,在實現民族振興,在建設“中國夢”的過程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就顯得尤為重要。
活動中羅渝瀧還向大學分享了自己在弘揚中華文化過程中的一些體會。他引用了一段習總書記的話“我們站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作為活動的結束語,并在最后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的責任,如果不去做,即對不起祖先,更對不起兒孫!